2020-12-16 访问:0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少城市实现了“随手拍”功能,市民可通过该功能反映城市中的问题,如井盖缺失、垃圾堆、道路积水等。
但在实际使用中,某智慧城市发现,在上百万反映的问题中,市民通过“随手拍”反映的极少。大部分问题是由兼职监督员反馈的。这一点都不智慧。
智慧城市不智慧的现象普遍存在,办个事“跑断腿” 依然存在。
从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也能看出一部分问题,原来设计的市民体验占比是20%。现在改成了40%。最应该考虑到的市民体验并没得到应有的重视。那么这个智慧城市是给谁设计的呢?
中国智慧城市的数量,世界第一。
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有1000多个,其中一半在中国。
欧洲有90个,美国才40个,日本和韩国加起来只有15个。
而中国,全部副省级以上城市,76%以上的地级城市和32%的县级市,已经明确提出正在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上升。
2017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达到了6万亿元。
智慧城市的另一个问题是各个部门之间的分割,没有一个集中的部门来组织统一的信息平台建设,这使得信息散落于各部门和行业的数据库中,造成了数据收集和使用上的困难。
以城市人口数据为例,要想获得市民的户籍信息、就业信息、社保信息、教育信息、人事关系信息、卫生健康信息、个人纳税信息、住房状况信息等,需要整合公安、社保、民政、教育、计生、税务等部门的数据。
法人数据库也存在同样问题,它涉及工商、国税、地税、民政、统计等部门。
不少城市在数据汇集的第一步就遇到了障碍。如何合法合规拿到数据,如何合法合规使用数据,两者互为条件。
从国内外经验来看,诸多智慧城市项目失败的原因,在于智慧城市系统创造的价值,与维护费用和资源不匹配。
对于智慧城市建设这样一个系统性工程,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模式作为指引,数据重复建设、各自孤立是很容易出现的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很多智慧城市建设方案是社会企业完成的,但这些企业对后续的实施、运营、维护并不参与。而这些企业大多擅长IT、通信领域,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智慧化管理方面仍然欠缺。
而对基础设施感知不足,就难以称为智慧。
真正的智慧城市,是能让决策更准确、更科学,更应该能让市民生活更高效、更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