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2 访问:0
政务大数据,字面意思即政务相关的大数据,大数据技术在政府业务领域的实例化。和诸多曾经的新兴技术(SOA、智慧ALL等)一样,大数据似乎也在逐渐成为过往,被AI、机器学习等旧事重提的“新”技术所替代。从业务层面来说,电子政务已经被逐渐淡化,政府的信息化、数字化进程已经初步完成,从城市治理层面的智慧城市、从国家治理层面以政务服务导向的政务互联网+是当前的主旋律。
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政务大数据已经通过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融合、政务数据资产化以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业务专题逐渐形成燎原之势。中央政府也多次提出国家大数据战略......因此,我们努力去探求一下政务大数据的本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政务大数据的核心是“政务”,大数据是其表现形式和载体。“政务”广义来讲,可以涵盖政府主导或参与开展的所有事务和社会活动。我们政府所倡导的政务是以社会服务为导向的,公民、法人、外国人和社会组织是重要的服务对象。当前发展阶段仍处于更好的提供“响应式”服务层面,如便民惠民的“一站式”。
我们至少还有两个阶段要走,一是常规政务服务的精准化,二是主动政务服务的常态化。当然,这两个阶段也可以合而为一,精准服务和主动服务将是重点。要想精准、想主动,基础是信息获取的全面性与准确性的平衡,化繁为简、去伪存真是重要抓手。大数据相关技术对保障政务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很有帮助。套用一句“不结合业务的架构都是不靠谱的”。同样,不与业务深度相融合的大数据技术都是缺乏实质意义的。
其次,政务大数据的基础是信息化。在大数据风生水起的过程中,政府信息化似乎成了一个相对比较低级的词汇,甚至电子政务行业好像也变成了夕阳产业。事实上,从技术本身的视角来看两者并不是非A即B,两者有区别、更有紧密联系。没有了大数据技术支撑的政府信息化只是电子政务的初级阶段,没有了信息化基础的政务大数据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了大数据而大数据,不仅不利于政务信息化程度的提升,还有可能成为新一代的形象工程,中看不中用的样子货。
记得之前和一位基层政府官员朋友沟通智慧城市技术有多领先、多超前的时候,他在认认真真听完之后讲道:技术上的先进性毋庸置疑,但更重要的是真真切切能给老百姓带来的好处而不仅仅是改变。你们如果做好这一点,这个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就一定会有成效,会得到社会的真正认可。政务大数据的价值、资产化以及所谓背后的价值,归根到底是要创造经济和社会收益,要有利于政务工作的开展。从某种程度上讲,政务大数据是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的新阶段、新发展。
再有,政务大数据的重点是让政务数据“会说话”。政务加上了大数据,工作重点是要让政务数据成为“智慧”的政务数据,其重要表现就是“会说话”。比如公安大数据就要形成经侦、刑侦、技侦等公共安全的综合智库并且能够自全景展示及业务参照。农业大数据或食品药品监督就要形成生产、加工、检验、流通及销售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立体监管。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就要从前期立项、招投标、签约、履约、验收后评价等过程中,形成资金流、业务流和价值转换的自优化模型。
还有,政务大数据的价值是政务服务的集约化。政务服务的门类比较多,不同的服务对象、不同的服务主体、不同的服务内容。
其集约化一是数据聚合后使需要链接多个业务系统的政务服务被简化,可以直接从数据层面从源头来实现业务的整合;
二是数据聚合的机制建立后,政务大数据的全面性、覆盖度和综合性得到显著改善,从而反作用于政务服务并有效提升其质量。与此同时,政务大数据使主动的政务服务成为可能,对改善公民、企业等主要服务对象的客户体验将有显著成效。
最后,政务大数据的未来是数据自治。政务大数据的建立依赖于自顶向下的数据规划和自底向上的数据治理。数据规划是面向业务主题的,主题数据的规划对整体的数据治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数据治理是面向元数据的,政务元数据及政务数据元的标准化、规范化是重要基础。就当前而言,数据规划与数据治理相结合,是政务大数据质量和价值的重要保障。然而,政务大数据的未来一定是能够实现自我治理的,并能够实现对业务变化的自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