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8 访问:0
随着中国跑步进入老年化社会,如何养老已成为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想要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满足老年人的文化需求方面,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支持的智慧养老能发挥哪些作用?在应用过程中又会产生哪些问题?老百姓对此的接受度如何?能否激活老龄化所带来的活力和机遇?
智慧养老是指利用先进的IT技术手段,开发面向居家老人、社区、机构的物联网系统平台,提供实时、快捷、高效、物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借助"养老"和"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将政府、医疗机构、服务商、个人、家庭连接起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以社区居家养老群体为服务对象,接入各种终端健康监测产品采集并整合老年人安全、健康相关信息,将专业医疗健康服务机构、康复中心、家政服务、急救服务与个人、家庭随时随地连接起来。
通过宽带信息网络,充分利用视频监控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和利用现有跨系统的信息化资源,统一构建智慧养老基础平台。
相比传统的养老服务,智慧养老除丰富产品供应外,还降低了交易成本,并借助电子商务平台长尾效应满足个性化效应。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完善的网络统筹,弥补了人力养老服务资源不足的缺陷,同时智能化的服务手段也将服务的人为风险降至最低。
智慧养老将养老服务由人工化向智能化、自动化的转变,借助信息技术将人、物、信息及服务进行一个充分的融合,通过构建服务平台,实现养老服务的全面性、整体性和社会性,提高了养老服务的便捷性与准确性,及时、有效地满足老年人多样性的养老服务。同时,还能满足养老机构组织运营管理,节省成本。另外还帮助政府不见面审批养老材料。可谓是一举多得。
从传统养老到智慧养老转变
智慧养老将从多个维度改造传统养老服务模式,实现综合性服务创新。
一是化解了老年人面对的多样化养老风险,满足了老年人更高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二是实现了服务从“点对点、包到包”到“包对点”的转变,使得供需匹配更精准及高效。
三是打破养老空间限制,填补了家庭养老功能。
四是实现了养老服务从供给到需求的平台集成。
五是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养老服务的质量监督。
智慧养老有哪些问题要重视?
接触和享受智慧养老服务的老百姓有什么特征?哪些地方希望改善?上海有什么经验?
1.对社区智慧养老有较高认知度的老人更容易倾向于使用智慧养老。
年龄、受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居住状况、退休前职业及身体状况均是影响认知的显著因素。年龄越低,对社区智慧养老的认知程度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认知度越高;未婚、在婚状态的老人普遍认知度高于离异、分居老人;与配偶子女同住的老人普遍认知度高于独居、与亲友同住的老人;退休前职业越稳定、待遇越好的老人认知度越高;身体状况越好,认知度也越高。
2.老年人愿意购买的智慧养老产品,主要集中于信息设备和通信设备,如电脑、数字电视、智能手机等。
使用频率方面,社区智慧养老各项服务中,精神慰藉服务和咨询服务的使用频率最高,应急援助的使用频率最低;从满意度来看,咨询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满意度最高,老有所学的满意度最低。
3.老人愿意尝试新生事物的前提选项依次:优惠和补贴、专业人员帮助操作、免费场所和使用设备、专门的培训班。
老人普遍希望社区能够在“电脑、智能手机培训”、“为老年人享受服务提供优惠”、“加强免费wifi覆盖”和“代为缴费”方面加以改善,其他的如“提高服务质量”、“为老年人购买设备提供优惠”及“专业人员帮助操作”也是老人主要诉求。
4.绝大多数老人在补贴优惠的情况下添置部分基本设置。四成以上的社区老人表示愿意为更全面、更多设备和更高质量的智慧养老服务支付月费,但金额在每月50元以下。
5.居委会细致的工作获得老人极大信任。调查显示,遇到使用困难时倾向的求助对象:居委会是社区老人在使用网络遇到困难时仅次于子女的第二求助对象,超过配偶和朋友邻居的排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