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智慧养老的路,还有多远?

2021-07-22      访问:0

以智能化信息技术为手段开展养老服务的“智慧养老”模式,为我国应对日益加剧的老龄化问题提供了新的智慧养老发展方向和途径,也为我国众多的老年人提供了养老生活新选择。

目前社会上推行的养老模式主要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这三种,但是它们和我们今天要谈的“智慧养老”有什么区别呢?换句话说,“智慧养老”在众多养老模式中,又有哪些独到的优势呢?

一、“传统养老”的现实问题

1.居家养老“不再现实”

(1)从目前我国的家庭成员组成分析,可以得出“4+2+1”的家庭结构模式,即四位老人、一对夫妻加一个小孩的家庭结构。从这个结构我们可以看出老年人已不再是家庭结构中的“核心”了,现在的年轻夫妻会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工作和孩子身上,往往忽视了年老的父母,疏于照顾也是常态了。

(2)随着城镇化建设,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加之城市的青年又追求自由、独立生活的方式,导致家庭养老逐渐丧失了人力支持,许多老年人也因此成了空巢老人。

2.社会养老“不够完善”

(1)“养儿防老”的观念已根深蒂固,虽然我国长年提倡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社会化养老模式,但是推行效果并不明显。

(2)社区养老有它的“难处”,由于缺乏前期规划,多数老旧小区没有多余的场地和空间开设日间照料中心;而新建小区虽预留了场地,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也时常因受到小区居民的反对而被迫迁址,或者缩小规模,致使社区养老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另外,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养老问题在我国社区一直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支持和解决。

3.机构养老“不均冷热”

谈到我国机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不足时,床位问题会被反复提及。从绝对数上看,我国养老机构床位数量确实存在较大缺口,但缺口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地区甚至出现了“过剩”现象。事实上,这种“过剩”并非真的过剩,是由地理位置、服务质量、服务价格等客观因素导致的,是一种相对于养老服务支付能力不足而言的过剩。因此,如果一味追求比值,“热”的是政府绩效的显性,“冷”的是养老服务资源的效益。

二、“智慧养老”的天然优势

智慧养老是以信息通信技术为工具,连接各种智能终端设备,为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与传统的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相比,“智慧养老”模式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智慧养老”的潜力也得到了各方的重视。

(1)“互联网+养老”有助于解决当前养老信息交流不畅的问题,使其供需更加匹配,有利于提高养老服务的便捷性和灵活性;

(2)有助于拓展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丰富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老年人在网络上的精神文化需求;

(3)有助于形成养老服务闭环,促使养老服务质量不断改善,养老服务管理效率不断提高。

关于“智慧养老”的实践可能性,学者们认为,未来老年人口的教育水平将不断提高,知识素养和文化观念将发生重大变化,接受新事物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明显增强,实现“智慧养老”的理念将成为可能。

三、“智慧养老”的发展前提

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和我国传统养老模式的弊端,“智慧养老”模式无疑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这种潜力和空间的发掘有赖于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具体来说,就是要不断提高我国养老社会化水平,为“智慧养老”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供给。

第一,提高各类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自身的运营水平,增强社会养老服务资源的调度和配置能力。针对“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老年人群特点,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强化资源收集、整合、调度、配置的能力,构建体系化的养老服务资源网络,提高快速响应、精准服务的能力,提升养老服务体验。

第二,加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资源整合能力,提高养老服务资源的社会供给水平。制定政策措施,鼓励、支持、扶持平台及机构进入,提高“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整合资源能力,扩大社会养老服务资源的总供给,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第三,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智慧养老”提供优质的服务资源。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归根结底就是一种工具,不产生任何的养老资源,它的发展完全依赖于现有的养老资源状况。因此,应加强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政策制定、人才培养、机构设置等方面的顶层设计,构建无缝覆盖的养老保障体系,并根据实际情况和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为老年人提供适宜、实惠的养老服务保障。

文末总结,“智慧养老”的发展前景是巨大的,这是一种趋势。着眼当下,“智慧养老”还需要我们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打造一条良性的生态链,才能最终形成规模,迈向“智慧养老”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