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7 访问:0
“虽已跨入小康,但恐怕三十年都难富裕”,这是一些山区农民对脱贫后如何持续增收致富的担忧。笔者在村委会工作了六年半,亲身经历了贫困群众脱贫的过程,关于一些农民对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展致富的顾虑,也是感同身受。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同样需要各类基层人才投身其中。以下这“五类”人才,是助力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
懂政策的驻村工作队。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也陆续完成了选派和充实。但队员来自不同的挂钩单位部门,很多都是“三农”工作的“外行”,甚至一些队员连“蒜苗”和“大蒜”是不是一个种作物都还傻傻分不清。要慎防以驻村的名义下基层“镀金”和“打酱油”的现象,要做足岗前培训和日常能力提升培训,派驻善学善问敢闯敢拼的精兵强将,把上层政策充分带给群众、带到乡村、落实在乡村。
干实事的回乡创业者。袅袅炊烟、悠悠麦田,其实乡村不缺资源,缺的是开发资源的人。要鼓励和支持一批有文化、见识广、有干劲、懂市场、爱钻研、会经营的实干型人才回乡创业,如毕业大学生、退役军人、外出务工返乡青年等,将家乡的美景、美食、特产、乡土文化等优势资源发掘出来,通过开办农家乐、加工作坊、乡村旅游项目、农村电商的形式推销出去。同时要为回乡创业者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
有诚意的企业投资者。引进龙头企业,整合流转零散土地、订单收购农产品,是农业转型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发展模式。在一些山区农村,产业扶贫模式依然是补助到户的小农经济,传统粗放的家庭种养殖模式增收太难。要积极引进有诚意的产业发展龙头企业,为实现农业产业适度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提供后盾。要严防“皮包公司”只套项目补助和“断尾公司”只炒作推销种苗行为,要以“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巩固产业基础,同时为有诚意的投资者保驾护航,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投资环境。
会手艺能吃苦的新型农民。很多山区小农家庭,光凭耕种一亩三分地,几乎不可能致富。而转型发展或转移就业,没点手艺和怕吃苦,是很难的。因此,要真实筛选有条件的农民对象,针对性的进行分类劳动技能培训,要杜绝“讲几节课、签签到、发点补助、发本证书”就完事的“大杂烩”式培训,坚决纠正“应付指标任务、冲着误工补助去”的歪风思想,不要动辄就要求“全覆盖”,要本着尽量教会一个算一个、送出一批是一批的目标,切实培养出真正会动手能操作的新型农民,也为乡镇企业的振兴培养技能劳动力。
有头脑肯奉献的村干部。村干部是农村发展和乡村治理的“领头羊”。今年上半年,新一届村干部换届工作全面完成,要警惕以下几种制约村干部发挥作用的现象:一是完全行政化坐班办公。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承担着领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职责。而很多地方,村委会实际扮演者乡镇的下级办事机构角色,上级把对村委会的“指导”改成了“领导”。应该规范村干部职责定位,让村干部把心思真正花在探索村民自治事业上,而不是应付各种会议、检查考核和表格填报等;二是村干部“无权”带头创业致富。村干部其实也是农民中的一员,应该赋予村干部更多带头干事创业的政策许可,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应该兴办村企,发展壮大产业,只有村干部动手,群众才敢跟着走;三是“还不如辞职出去打工”的念头。由于新形势下农村工作量增大,村干部实行“全职坐班”,工资待遇又不高,导致出现一些“临阵脱逃”的现象。要强化培养村干部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同时适当提高待遇保障,为其解决后顾之忧。
短短几年,我国的脱贫攻坚就取得了历史性胜利,但如何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则任重道远。需要培养汇聚各类不同的人才,并把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干拿手的活,让不同的人才发挥不同的作用,共同积极投身乡村振兴这一国之大策中。
作者:孟字韦 大理市凤仪镇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