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4 访问:0
近年来,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因推力、拉力和个人能力大量流向城市,农村现有人口大多为老人、儿童和妇女,越来越多的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导致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振兴主体缺乏、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留守老人养老难、乡村多元治理主体缺乏、乡村文化无力继承发展及乡民生活难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发展乡村经济、传承创新乡村文化、健全乡村多元治理体系、解决乡民生活困难等对策,以缓解农村空心化问题,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广大农村消除绝对贫困、缓解相对贫困的重要方针,是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的重要抓手。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造成了农村人口空心化,进而产生了农村经济空心化、文化空心化、服務空心化、资源空心化等一系列问题。下面研究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如何实现乡村振兴,通过缓解农村空心化来实现乡村振兴。
1 农村空心化文献综述
“三农”问题一直是政府特别重视的问题,为了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农村空心化现象,并且有加剧的趋势。农村空心化最直接的表现为人口空心化,所以主要对农村人口空心化的文献进行梳理。从定义来看,学术界最早对农村人口空心化做出定义的是周祝平,他认为,农村人口空心化是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导致农村人口减少和农村青壮年人口比例下降,留在农村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刘巍对农村空心化提出了新的观点: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大量流入城市,导致农村人口减少,尤其是青壮年人口比例下降,形成了以儿童、大龄劳动力和老人为主体,年轻劳动力断层的农村人口结构,并且剩余人口在维持乡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方面产生诸多困难,这种变化的过程即农村人口空心化。笔者认为农村人口空心化是指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城市拉力、乡村推力和个人能力三者的作用下,从乡村流入城市,致使留在乡村的青壮年劳动力数量下降,留下老人、妇女、儿童来守住乡村、参与农业生产活动。
2 农村空心化给乡村振兴带来的困境
2.1 乡村产业发展无资源
大量青壮年的外流,导致乡村产业无发展主体。留守老人、妇女精力有限,对自家农业生产都照应不来,更谈不上去发展乡村产业。农村人口空心化不但使乡村产业缺乏发展主体,还使乡村集体缺乏资金。资金匮乏和人力缺乏制约着乡村产业发展。
2.2 乡村生态难恢复
现在大部分乡村成了空心村,村中仅剩老人、孩子,乡村破败、农田荒废、乡村道路遇下雨天泥泞不堪,一些古村落、古建筑因无人居住、管理而逐渐消失。
2.3 乡村文化无继承主体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市不断向周边乡村扩张,乡村的物质文化遭到破坏,乡村大量土地被闲置,农耕文化逐渐消失。非物质文化的传承需要老年人对青年言传身教,而大量青壮年的外出使一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找不到继承人,随着老年人的离去,这些非物质文化也会离我们而去。青壮年融入城市,对现有的乡规民俗不了解,不利于一些乡规民俗的继承与发展。
2.4 乡村治理无治理主体
我国的政治制度之一是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出,这些青壮年大多都有一定的文化教育基础和良好的政治参与意识,而老人、妇女文化水平较低,政治参与和治理意识弱。在一些村庄,村委会成员只能从留守村民中选出,由此组成的村委会成员素质整体不高,这样的村委会也不利于乡村事务管理、乡村经济发展和乡村社会稳定。
2.5 乡民生活难
在生活方面,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由爷爷奶奶照看,易出现教育问题;留守老人也缺乏子女的关爱,因情感缺失易出现心理疾病;留守妇女承担过多家庭负担,易引起夫妻不和甚至家庭矛盾。
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口空心化的纾解策略
3.1 发展乡村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
发展乡村经济,吸引并留住在外的乡村青壮年回乡发展,对于缓解人口空心化和实现乡村振兴有非常好的效果。但是,每个空心村的发展情况不同,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本村的发展模式,号召村民加入,共同发展特色乡村经济。
3.2 传承与创新乡村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依靠
乡村文化是几千年农耕活动中逐渐积淀下来的。对于乡村文化,我们要传承与创新。保护乡村物质文化,对古村落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建立非物质文化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非物质文化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人了解非物质文化、学习非物质文化、继承非物质文化;对一些愿意继承非物质文化的人员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助。对于乡村文化的创新,我们要取其精华,与其他文化相融合,使乡村文化源远流长。
3.3 健全乡村多元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保障
健全乡村多元治理体系,形成基层党委领导、政府重点参与,乡民群众为主体,乡村合作组织、社会团体、乡贤多方参与的治理体系,培育在村人的政治参与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村委会会议。乡绅作为乡村中的一大人力资源,要充分利用他们在村民中的声望与资源,让他们带动参与乡村治理。建立由村民、乡绅和党员组成的监督机制,监督村委会等基层的运作情况,切实实现基层民主自治。
3.4 解决乡民生活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
实现乡村振兴就是为了使乡村人民享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果,乡村振兴也体现了我党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一是建立健全乡村老年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利用空置的空宅资源建立小型养老机构;二是加快营造乡村义务教育环境,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三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道路硬化、水利设施修缮,建立通信信号塔等。
作者:宋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