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关于防范并化解基层社会稳定风险的三层逻辑

2023-09-01      访问:0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基层社会稳定风险的防范化解事关基层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体现,是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的题中之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底线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全面排查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分析研判,把握各种潜在风险因素,主动进行防范化解。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之际,地方政府要把防范化解社会领域重大风险摆在突出位置,深刻把握运作、约束、保障三重逻辑,健全基层社会稳定风险预防和处置长效机制,推动实现基层社会稳定风险的防范化解。

探索高位推动与步步下沉的运作逻辑

一是高位推动。基层社会稳定风险的防范化解离不开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定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带头高度重视群众诉求,努力营造各级各部门积极响应,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良好氛围,夯实防范化解社会稳定风险的群众基础;定期研究各类基层矛盾问题,对涉及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要及时专题研究化解;对于基层矛盾纠纷中的重点问题,由领导领衔领办,形成专班,有针对性地化解。二是步步下沉。基层社会稳定风险源于基层,也必然要防范化解在基层。要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改进群众工作方法,提高群众工作水平,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排查问题和随时解决问题,实现治理在源头,在防范化解一线;定期组织村(社区)党支部开展各类政策的集中培训,让基层服务人员熟知业务政策,耐心做好政策解释工作,推心置腹与群众交流,消除群众怨气;要充分发挥群众的自主性,充分挖掘道德评议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自治组织的作用,及时防范化解群众身边的矛盾纠纷等。

关于防范并化解基层社会稳定风险的三层逻辑

树立责任意识与法理观念的约束逻辑

一是增强干部的责任意识。总书记指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有很强的责任意识,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无论什么时候,该做的事,知重负重、攻坚克难,顶着压力也要干;该负的责,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冒着风险也要担。增强责任意识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要强化干部的责任意识,使之深刻理解群众诉求,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则需要对各单位、各部门主要领导压实责任:对重大基层矛盾纠纷问题实行提醒督办、电话督办、书面督办、实地督办;对因思想不重视、责任不落实,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和事件,要严格追责问责。二是厚植群众的法理观念。基层社会稳定风险的防范化解需要基层干部尽职尽责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配合的“双向奔赴”。要对群众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和积极引导,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促使群众主动选择正确的诉求反馈渠道,提出合理诉求,协商解决问题。要用好诉求反映平台和通道,充分发挥屋场会、村民议事会等形式和信访、人民调解等渠道的综合协调作用,通过开展法律知识现场解惑释疑、以案释法和众人评议等活动来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

营造制度完善与文化塑造的保障逻辑

一是以制度的完善保障基层社会稳定风险防范化解机制长效化。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持续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抓牢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转化工作,构建一支负责任、有能力的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和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发挥群众的智慧。如通过设计符合村情、群众认可、管用有效的村规民约等,让群众在基层事务中具有参与感,确保基层社会稳定风险真正防范化解在基层,治理在源头,形成党员干部积极引领,人民群众乐于配合的基层社会稳定风险防范化解长效治理机制。二是以主流文化的引领保障基层社会稳定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常态化。以道德建设促乡风文明,推动形成遵纪守法、平安和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要以精细服务保障感化民众,让人民群众在细节处感受温暖,在细微处感受真情,增进干群感情,厚植政府公信力,形成春风化雨的效果,促进基层社会稳定风险防范化解机制的常态化运作。

作者:杨丹 汪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