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5 访问:0
经历过细分领域的融资转冷之后,机器人市场迎着5G风口,将走向新的竞争阶段。
在近日举行的2019年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CCF-GAIR)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陈义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国内机器人市场发展来看,硬件的实现难度已经不大,但软件是否能触达需求却未必。目前机器人市场已进入比拼软硬结合能力的第二轮竞争中。
从技术积累角度也是如此。曾作为大疆创新创始董事的朱晓蕊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指出,当下的科技类行业已经进入到需要改变产业发展模式的时期。以往以商业模式驱动为先的路径需要被弱化。
反观大疆的发展道路,也是经历了学界此前几十年的基础技术积累之后,下沉到应用技术的研发,并静心等待外部环境的促成,才有了此后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爆发。类比到今天,“深科技”类企业的发展同样需要来自融资方和社会相对宽容的环境,才能够茁壮成长。
作为各类智能技术的承载物,5G时代的到来也将为服务型机器人市场带来新的改变。云端协同发展对机器人任务处理能力的改变、机器人自身竞争力的调整都意味着,新一轮的行业变化甚至洗牌或许也即将发生。
从商业模式到软硬结合驱动
不论从商业模式还是技术竞争点来看,机器人行业的竞争都进入了新的关键时期。
陈义明进一步向记者指出,机器人企业刚开始比拼的是硬件应用创造,但后来发现,实际上整个系统软件都需要再加强,一些中国企业往往忽视了软件开发能力。尤其在一些工业级场景中,目前的软件编写质量并不高,这侧面显示出大家对软件的知识产权并不是很重视。
实际上机器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于2B类场景的服务型机器人来说,现在进入软硬件结合的第二个比拼阶段,这才刚刚开始。
陈义明团队在研发的物流机器人,就同时在兼顾硬件设计和包括物流抓取、仓储设计和优化等方面的软件功能,共同推进。
不过他也向记者指出,物流机器人领域的窗口正在关闭,虽然市场尚未完全成熟,但门槛也越来越高。“仅依靠单一技术已经不够了,小型公司容易遭到来自大型公司的挤压,这也是商业形态的本质。”他补充道,如果是初创型物流机器人企业,就需要做到充分垂直化,抑或与同类规模企业形成联盟形式,才能达到很强竞争力。
相对来说,陈义明看好制造业领域的机器人应用。原因在于,随着工人的人工成本增加,机器人在特定场景中“代人”的功效也就慢慢显现,目前一个火热的“机器换人”场景就是基于视觉技术的辨识环节。
“工业制造行业中,可以相对明确哪些工作可以人为处理,哪些工作需要机器人与人共同处理,从而让流程变得更加简单。而且在工业4.0的推进过程中,制造业也是最大的应用市场。”他这样解释道。
与服务型机器人不同的是,工业领域企业规模两极分化严重,应用场景也更加碎片化,这导致对工业机器人的诉求也就大不相同。
对此,陈义明建议,在推进工业自动化过程中,政府主导技术的力量不能太大,一些大型精密型企业需要相对高阶的软件工程师提供服务,但一些相对简易的领域并不需要如此,成本太高反而难以进一步推广应用。
“比如台湾的珍珠奶茶行业其实就有工业4.0的客制化属性,每个环节怎么根据顾客喜好操作,可以用很简单的方式做到,让珍珠奶茶很好卖。因此类比来看,国内中小型企业的工业自动化改造,就需要具有同样弹性的中小型工业机器人企业提供服务支持,才能达成。”他表示。
面对如今陆续有泡沫破裂现象的机器人市场,陈义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从细分领域来看,因为真实需求旺盛,制造行业使用的工业机器人发展相对平稳,新兴的协作机器人也蓬勃发展,但是协作类机器人只占据整个工业机器人市场的1/10,市场是否夸大了这类型产品的需求特性有待观察;而教育类机器人市场若没有实现真正的刚需,未来将会面临生存风险;在精密的医疗机器人领域,则将对技术壁垒要求较高,能否进入人体手术试验环节,就代表机器人的竞争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朱晓蕊也向记者表示,单从工业机器人“机械臂”的应用来说,1950年代就有了相关产品,发展到今天,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已经基本成型,占据头部份额的企业早已盘踞多年。
这也意味着,从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发展规律来看,新进入的机会已经很小,大型工业机器人服务企业推出的产品远不如储备的产品多。这也是她更愿意在服务型机器人市场投入研究的一定原因所在。“服务型机器人市场在全球范围来说,还没有出现特别强势的龙头企业,大家的发展步伐基本在同样的基础线上。”她分析道。
她更看好安防场景。这是源于服务型机器人在不同场景会有不同特点,对细分技术的要求和发展程度都不太一样。“安防市场的技术准备是最好的,当然其中也不乏对成本与技术的平衡、运营方式的考量、可靠性等问题。”
当然,仅仅能实现功能并不够。朱晓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企业和社会要给深科技类企业更多宽容,要待产品真正扎实,才能达到技术上的实际性领先。“现在已经到了一个时间点上,可以多引导科技公司建立更健康良性的发展生态,而不是仅依靠商业模式取胜。”她说道,深科技类公司本就是长周期发展的模式,在当前情境下,支持这类公司的成长需要相对宽容的时间窗口,实际上目前国内在相关领域的人才积累已经足够支撑这类企业的长足发展。
5G将引发洗牌效应
作为提供技术服务的载体,机器人只是其中一种表现形态,实际上机器人的系统级技术已经应用到诸多非机器人形态的产品或领域中。
“我更多把它叫做‘智能系统’,比如智能音箱、医院的智能医疗设备等,背后都是有机器人技术的影子。”朱晓蕊分析道。
也正是这种技术型行业,在面对每一次新的底层基础技术迭代时,都自然会对固有格局带来一定影响,5G对机器人行业亦如是。
“5G对服务型机器人来说,会是很重要的机遇。基于5G特性解决了数据处理、传输等问题后,服务型机器人的商业化会迈入全新阶段。”朱晓蕊向记者表示,这是让人兴奋的一个窗口。
在前述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雷锋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承办的大会上她分析道,随着智能系统的感知能力和行动能力日益增强,逐步出现了人与智能系统的日益融合,也即人机共融系统。这自然而然会发展出具有社会属性的智能系统,对机器人来说,就是具备内部进化的能力。
这需要不断通过与平台间的交互完成,比如机器人端与云端计算平台的交互,或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交互。
朱晓蕊所在团队在2012年开始,便着手研究“长期自主定位的云移动机器人”技术,核心内容包括充分利用云端的无线存储空间和丰富的数据库资源,来降低对机载传感器的要求;设计分布式算法,寻求云端的强大计算能力和机器人实时要求之间的平衡;此外还要补偿由于网络不稳定引起的断网问题,以及由于云端和机器人端数据的频繁交互引起的网络延迟等。
这类机器人主要针对的是需要长期不断更新定位的应用领域,抑或需要对物品进行识别进而抓取的场景。在5G环境下,机器人端不再需要下载庞大的识别数据库等资源就可良好完成任务。也基于此,搭载在这类机器人上的智能系统运维成本也大幅下降,可以更容易地进行自主进化。
“此前我们用4G技术做实验,已经有不错的成果。现在5G商用已经正式开启,待到接收终端部分的产品成熟后,我们的云机器人技术就可以完全无缝对接起来。”她对记者补充道,在5G+云技术的环境下,服务型机器人的春天就要到了。
而基于当下的竞争环境,若没有技术上的更新对接、又是严重同质化的产品,则意味着生死存亡的大限之期将至,行业洗牌将难以避免。
陈义明有类似的看法,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5G的低时延特性,会对户外类机器人市场带来很大变化。从商业模式来看,对机器人企业的软件开发实力会有更高要求。
比如一台全新的原生机器人没有配备软件,在购买并开机之后,通过5G网络直接下载相关应用软件再行使用。这类模式意味着,机器人企业可以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的方式,更好保障自身软硬件结合的整体实力,由此将对机器人市场带来新的发展变化。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