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7 访问:0
对于智慧城市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但对智慧社区可能就不是很了解了。事实上,智慧社区就是将“智慧城市”的概念引入了社区,通过打造智慧社区为社区百姓提供便利,从而加快和谐社区建设,推动区域社会进步。
智慧社区是社区管理的一种新理念,是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模式。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从而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的社区。
从功能上讲,智慧社区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核心,从政务信息、物业信息、物业服务、商业服务等多方面,为居民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智慧化服务,全面满足居民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主要由高度发达的“邻里中心”服务、高级别的安防保障以及智能的社区控制构成。
这种集智慧化社会管理与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小区管理形态,使得物业和业主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给市民生活带来更多便捷生活的惬意。
简单来说,就是有了这智慧社区,我们日常的生活消费、居家养老、医疗保健、家庭治安防范等基本需求都能以一种更人性化的方式解决。
比如,进小区1秒人脸识别,自动打开道闸放行,业主们再也不用为忘记带门禁卡而烦恼;当有人到访时,业主只需借助手机、IPAD等工具就能看到访客是谁,不仅可以视频通话,而且只要在工具上简单的点击就可以实现远程开门……
智慧社区发展存在问题:资源整合困难,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智慧建设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大多数地方政府为响应政府号召,开展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活动。但现实生活中,某些社区项目高开低走,开始时高调宣传,最后却低调收场。还有部分社区建设未考虑到社区需求及后期运营问题,造成后期需要大力人力物力进行维护,造成资源浪费。
智慧社区的建设的前中后期,均需要有相对完整的建设运营规划,围绕社区的需求开展智慧化建设,但总体而言,智慧社区还处于发展初期,各个不同服务模块之间的衔接和有效运营尚待提高。
二:社区资源、服务整合困难
智慧社区的理想状态,是让社区内的闲置资源、劳动力均能有效地被利用。但是现实执行却有一定难度。一是社区内的闲散人员可能经常居家不外出,或不经常接触社区的信息。要统计这类人群的信息是比较有难度的;二是社区居民基数庞大,有技术,有服务能力的人群隐藏在社区居民中,挖掘起来比较困难,将其整合起来更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三:社区服务差异化难以体现
当前各个城市的智慧社区服务主要类型有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社区行政管理中心提供的公共服务以及一些社区O2O产品提供的专项到家服务。这些服务虽然打着智慧社区的旗号,但是社区居民眼中却缺乏吸引力。例如一些社区社交产品,在微博、微信、QQ发展深入市场的环境下,社区社交产品难以成功推行。社区服务的要突出差异性,更多的是要关注社区居民的重点需求(例如:家政、故障报修、文娱、幼儿托管等),提供个性化服务。
智慧社区三类建设服务模式
目前已有的智慧社区建设模式和解决方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自上而下”的智慧社区建设模式,该模式通过社区服务搭建一个平台,构建社会社区O2O生态圈,主要从物业或社区O2O业务切入,用户缺乏粘性,失败率较高,同时无法解决社区各个家庭智能终端的全面联接和内容交互。
二是“自下而上”的智慧社区建设模式,主要针对单一业务提供社区服务,例如e家洁、阿姨帮等。但该类社区O2O服务模式业务单一,用户推广成本高,扩张性弱。同时,无法解决家庭用户智能终端、社区门禁、安全防护等智能联接和协同问题。
三是“线上线下一体化”模式,线上主要包括云平台、服务平台建设,线下主要包括社区生活服务机构、社区团体组织。绿城智慧园区服务平台是“一体化”服务模式代表。绿城智慧园区服务体系在园区生活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大数据平台的建立、智能设施设备的引入、移动互联网及应用程式的推行,让业主方便的获取健康、文化教育、居家生活等各项服务,实现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高度互通,提升业主的生活便捷度、服务参与度和居住幸福度。
“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细化子行业和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智慧城市来说,“智慧社区”的体量要小得多,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大的智慧城市具有的,一个小的智慧社区一样不少。比如前端相机、后端平台、数据存储、人脸识别、车辆识别、大数据碰撞、物联网、智能楼宇、手机APP等等,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与服务,并可持续运营的社区形态。
安防是智慧社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智慧社区存在的价值所在。本着“便民、惠民、利民、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目前产业链诸多环节企业都开始涉足甚至已经着手布局智慧社区,智慧社区产业未来的健康发展值得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