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时代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实践与探索

2025-07-30      访问:0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类潜在的社会稳定风险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关联性增强的新特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其实践与探索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实践层面,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已广泛应用于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建设等多个领域。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到能源开发项目,从政策法规制定到重大活动举办,评估工作贯穿于前期规划、中期实施和后期运营的全过程。通过组建专业评估团队,运用实地调研、民意调查、专家论证等多种方法,全面识别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风险点,如征地拆迁补偿、环境影响、就业安置等,并针对性地制定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例如,在某大型化工项目建设前,评估团队深入周边社区,与居民面对面交流,收集到关于环境安全、生活质量影响等方面的担忧,随后协助企业优化项目设计,增加环保投入,建立完善的应急机制,有效缓解了居民的抵触情绪,为项目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再如,在一项涉及民生的政策调整前,评估机构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了解到不同群体对政策的接受程度和潜在诉求,为政策的优化完善提供了重要参考,避免了因政策不当引发的社会矛盾。

新时代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实践与探索

然而,新时代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部分地区和部门对评估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 “重形式、轻实效” 的现象,评估报告流于表面,未能真正发挥风险预警作用;另一方面,评估指标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不同地区、不同项目的评估结果缺乏可比性和科学性。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成为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的重要因素,但当前评估工作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分析和应对能力仍显不足。此外,评估队伍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部分评估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影响了评估工作的质量。

针对这些问题,新时代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需要在探索中不断优化。首先,应强化思想认识,将评估工作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明确评估主体、范围、程序和责任,确保评估结果能够真正影响决策。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让评估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不重视评估、违规操作的行为进行严肃问责。其次,要完善评估指标体系,结合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动态调整的指标库,增强评估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在制定指标时,应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群众诉求等因素,使指标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此外,还应加强科技赋能,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对风险的实时监测、精准分析和快速响应能力,特别是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判和引导。通过构建智能化的风险评估平台,实现对各类风险信息的实时收集、分析和预警,为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同时,要注重公众参与,拓宽公众表达诉求的渠道,让评估工作真正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提高社会对评估结果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可以通过召开听证会、开展网络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听取公众意见,使评估工作更加民主、透明。最后,要加强评估队伍建设,通过开展专业培训、引进高素质人才等方式,提高评估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打造一支专业、高效、负责任的评估队伍。

新时代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探索中创新方法,才能使评估工作更有效地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为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稳定保障,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和谐、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