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浅析中外智慧社区建设发展差异

2020-12-21      访问:0

2008年,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了乡村人口,城市成为绝对的人口中心、政治中心、经济中心,这也意味着社会资源的组织和分配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考验,面对这些挑战,社会迫切需要新的能力与手段,强化城市资源的组织利用,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智慧城市”作为信息化和城市化高度融合的“概念”应运而生。“智慧城市”需要过硬的技术平台支撑和社会全局性的协作,“智慧社区”自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发展基石。

浅析中外智慧社区建设发展差异

智慧城市”虽然是当前最热的城市发展及运营概念,但“智慧社区”的提出却早于“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在全球已有相对成熟的发展案例;我国自引进智慧社区概念之后,结合中国国情,在概念、模式和发展上与国外都有较大差别,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概念差异

国外对智慧社区的理解偏向于独立存在的个体(不限制区域范围,小到一个片区,大到一个国家都可以),借助技术手段解决城市扩张带来的诸多城市问题(某一或某几个问题,例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强调系统性,最终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国内目前对智慧社区的理解相对碎片化,“社区”概念与“居住组团/小区”概念类似,即居住聚居的小团体,前期理解偏向于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采集并处理信息,以提供“智能化”服务,比如衍生出的智慧家居系统、智慧安防系统、智慧物业服务系统、智慧门禁系统、智慧养老系统等;当前则更倾向于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一部分,强调管理和运营,即承担智慧城市将城市资源进行信息化分配和管理的小“细胞”。

二、模式差异

智慧社区的参与方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居民,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规划方案,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或资金支持,居民则是提供信息以及享受服务的主体。

国外更强调各种资源的整合利用,政府、技术公司(如IBM)、居民(用户)都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技术体系完善,管理手段标准化。

我国智慧社区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企业+居民参与模式(主要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由企业提供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基础设备等,居民可获得基础性的居住服务。这种模式较为简单,在资源整合方面并没有太大益处,基于国家体制,政府在资源的整合和分配方面处于重要角色,于是当下政府主导也成为重要模式之一。

三、案例分析

国外案例分析

社区资源泛在连接——美国迪比克

美国迪比克市已经建立起完善的智能城市管理系统,模式采用政企联合,以政府规划为基础,IBM公司利用技术将迪比克市数字化,侦测、分析、整合城市的各项资源,并智能化的做出响应,为用户提供各种需要。

智慧生态——伦敦贝丁顿社区

贝丁顿社区是英国最大的低碳可持续发展社区,“绿色”建筑是社区能源节约一大特色,在建筑构造上,楼顶风帽设有进气和出气两套管道,室外冷空气进入和室内热空气排出时在其中发生热交换,以此节约供暖所需能源。

国外智慧社区

国内案例分析

国内首批智慧社区试点——上海陆家嘴智慧社区

当前我国在狭义的智慧社区概念(智慧家居、智能安防等)之上,开始探索更为系统及全面的智慧社区模式,11年10月,陆家嘴社区成为上海市经信委首批“智慧社区”试点单位和浦东新区智慧社区示范单位,多领域整合信息创建相对完善的智慧社区系统,现如今已形成相对完善的上海智慧社区模式:基础设施推动,重视数据和平台建设;需求拉动,开发社区特色的智慧应用;政企联动,推进社会资源融资。具体推进领域如下:

①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领域

不断改善和优化社区宽带、无线、广播电视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发挥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高效、智能、协同作用,并为社会治理、公共管理与服务和商业服务提供统一接口;推进居家安全和社区安防等智能终端产品的广泛应用。

②公共管理领域

在社区管理方面,搭建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更精细化的管理。

③公共服务领域

以政府为主导整合社会资源与公共服务资源,方便社区居民获取包括教育、养老、就业等多方面的公共服务信息。

当前北京、上海、湖北、兰州等城市的智慧社区都在如火如荼的发展当中,但是我国智慧社区在技术条件以及标准要求上仍存在一定困难,各地发展程度也并不平衡,在政企联合、资源整合的道路上还需继续拓展思路与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