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4 访问:0
按照住建部的要求,中国要在2020年实现智慧社区50%的覆盖,从2014年住建部提出智慧社区建设的标准,经历了几年的发展,在智慧社区建设领域已经取得了行业里颇为瞩目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大量现实中需要去挑战的问题。
第一,如果严格按照住建部的要求,其中大量涉及到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很多小区设施老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过去的管理异常混乱。各种利益纠缠其中,牵一发动全身。
第二,建设主体不是很明确,政府作为社会管理力量的主导机构,在智慧社区建设中,不愿意把自己放在最主要的位置上。社区是个比较琐碎的工作,不像建设一个园区,做一个电商平台,搞一个Shopping Mall看起来更有政绩。上层领导非常重视,但是到了执行层面,动力不足,因为这不是个立即见到效益的差事。
第三,资金来源。作为社区管理者来说,添置小区内的安防、门禁、停车、wifi,应该是物业公司的事情,政府不应该为此买单,很多老小区改造也只是针对已经严重影响到社区居民安全的老旧小区,但是对于物业公司来说,当下生存的状况并不乐观,并没有自掏腰包来改造小区硬件的动力。况且,一旦涉及到动用大修理基金,对于有业委会的小区,操作难度加大,也不愿意面对可能导致部分不理解的业主的抱怨声。
第四、运营主体的不明确,政府希望有商业机构来建设,政府出资源,从很多地方反映出来的情况来看,政府所给的资源,也是非常有限的。而整体智慧社区平台中,关于商业运营变现部分的内容没有管理部分的内容多。所以,很多商业机构在面临这种情况时候难以取舍。平台属于政府所有,商业机构也担心因为领导的变动、其他外因干预,让自己之前的投入打水漂。
第五,社区是终端管理和商业以及方方面面的综合,相关的部门非常多。地方政府在建设智慧社区项目的时候,会把这个工作交给某一个部门,有的在经信局,有的在民政局,还有的在组织部。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部门之间的协调就成了一个大问题,而且每个部门都有各自的系统供应商,有固定的工作模式。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和屏障,在打通过程中,阻力重重。
智慧社区建设是个任重道远的事情,关系到普通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的管理部门也很多。如何有效推进智慧社区的建设,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这些思路。
首先,由简入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在最初切入的时候,从比较能直观感受到成效的部分开始,社区综合服务、社区便民服务,这些部分都是能够快速切入百姓生活的部分,社区商业部分也应该先行,毕竟是商业部分是资源变现的唯一途径,而且也是引入市场运营方的很好的切入口。
其次,政府主导平台轻量级建设。对于大部分的试点工程来说,财政不会有大量的拨款,那么选择从轻量级的平台开始建设,从应用层面的平台开始建设,不失为一种折中之道。
第三,总体规划中,框架要按照五年十年的规划来做。数据库中心首当其中,相应的数据展示也必须做,因为试点工程除了满足管理的实用性,同时一定要保证可参观性,数据的可视化,对于实际工作的具体指导性。同时建立各大服务端、管理端的平台,预留好接入第三方应用平台的数据接口。
第四,从一开始,就应该把和居民连接的服务端做好,app、微信平台、小程序,都是连接居民的移动应用。我国在基层管理服务工作中,最大难度就是和居民联系的部分不健全,一个简单的通知公告,都无法做到及时到达。
第五,部门轻量级的硬件应用,应当适当投入,比如门锁改造,实现手机开门。公共部分的安防监控、停车系统中的智能分析模块、重点监护人群的智能硬件。一方面是对于数据收集做基础。另一方面是通过硬件接入,提高居民对于平台使用的粘性。
智慧社区建设严格按照住建部的要求,那将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也将是个未来20年都做不完的市场,中国高速发展的30年,在社区建设的硬件(盖房子)方面,速度不可谓不快,规模不可谓不大。但是对于社区建设的软件(管理和服务),还基本是空白。智慧社区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不跨出第一步,就永远还在原地。